小麦穗粒数和穗长是重要的产量相关性状。近日,我院茹振钢教授和李小军教授为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BMC Plant Biology(IF=4.215,中科院二区)发表了题为“Identification andvalidation of QTLs for kernel number per spike and spike length in two foundergenotypes of wheat(小麦穗粒数和穗长QTL的鉴定和验证)”的研究论文。
作者利用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百农AK58(矮抗58)和碧蚂4号杂交创制了包含248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,通过小麦55K芯片基因分型,构建了包含2356个bin标记(14812个SNPs),图谱长度为4141.24cM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。利用多个环境获得的小麦穗粒数和穗长性状数据,通过连锁分析检测到7个穗粒数QTL和18个穗长QTL。进一步利用384个优良小麦品种(系)组成的自然群体基于15个环境获得的穗粒数和穗长性状数据,对部分稳定QTL进行了验证并开发了KASP标记。
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31571752)和河南省科技攻关(212102110267)等项目的资助。该团队已在Genome Biology、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、Crop & Pasture Science和Plos ON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。

图1 百农AK58和碧蚂4号及部分重组自交系的穗子

图2 利用百农AK58/碧蚂4号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的遗传连锁图及定位的穗粒数和穗长QTL
(图片/李小军 初审/李小军 复审/胡海燕 终审/刘明久)